厉(lì 厉)姓源出
1、 源于西周,以谥号为姓。周宣王姬静执政时,齐国君主姜无忌归天,谥号为"厉",史称齐厉公。齐厉公的直庶子孙以谥号为姓,遂成厉氏。2、 以封国名为姓氏。周代时,有个诸侯国厉国(在湖北省随县东南厉山),年龄时,更名为随国。原厉国君主的儿女支子以原国名为姓,成为厉姓的一支。3、 孙姓改成厉姓。三国时,吴国天子孙皓,追改宗室孙秀(因为孙皓所恶而奔魏)姓厉。孙秀的儿女中留在江东的一支成为厉姓。4、 李姓改成厉姓。唐玄宗李隆基称帝前,唐宗室新兴王李晋与承平公主同谋兵变,事败被诛。李隆基执政后,追改李晋族报酬厉姓,不准其规复李氏。
迁移散布
厉姓在大陆和台湾都不参加百家姓前一百位。据《风尚通》记录,周代曾谥齐厉公,他的子孙便以谥号为姓,称为厉氏。据史料查证,年龄期间,即从周共和元年(公元前841年)起,12诸侯各守国土,共称周室,此中封于齐的厉公秉政于前824—前816年。厉公的先人不忘先祖,均以谥号为姓,构成厉氏。齐厉公被尊为厉姓鼻祖。“威弭郡盗,名重文坛。”厉氏中曾有唐代的道州刺史厉文才使一郡大治。清代的厉鸮工诗文,成为力主大江南北文坛20余年的先贤。云阳厉氏的鼻祖为汉魏郡(河北省临漳东北)太守义阳侯厉温,温公的儿子名友,寄志于山林之间,峻拒汉帝所封的谏议医生,高隐养志,放浪形骸。温公的孙子有次宗和次元两个,此中次宗被授金吾右千户,子孙世居北地。至宋靖康年间,南国尽陷金兵之手,厉温的裔孙厉介,字倬人,绍兴年间以推荐任至东京留守,南渡后,先随驾浙江,假寓余姚,厥后,又由余姚的东阳徙至丹阳,为丹阳厉姓鼻祖。厉氏在丹阳的繁殖成长中,因为天灾天灾,族中前谱依然如故,之前的先祖无从考据,后于明正统年间,厉介的裔孙厉国华,任至福建布政使,致仕回籍后,努力于查问线索,征集材料,为辑谱做了大批任务。清乾隆年间,厉国华之先人厉靖,以国华汇集的材料为蓝本,辑成新谱,厉国华被尊为丹阳厉姓始迁之祖。国华的曾孙有永泰、永隆、永安、永志4个,今后起头,丹阳厉氏辟为4个分支。至清道光十七年(1827年),共历16世(余略)。
堂号
半树堂:宋代厉元吉,号“半树”,做乌程尉,后回家隐居。元代拜候宋代旧臣,元吉跑到湖里、海里,去藏,到了白头才回家,果断不做侵犯者的官。另外,厉姓的首要堂号另有:“佛子堂”、“南阳堂”等。
字辈排行
湖北丹江厉氏字辈:“有大成明建国应选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