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:朱允炆
国籍:明代
民族:汉族
诞生地:都门(今南京)
诞生日期:1377年12月5日(洪武十年)
去世日期:不详
职业:天子
首要成绩:建文新政安靖兵变、鼎新法制实施削藩
谥号:景桓
崇奉:儒家
明惠帝建文天子朱允炆(1377—1402年),明代第二位天子。洪武三十一年(1398年)朱元璋死,因皇太子朱标已先病故,遂以皇太孙朱允炆即天子位。次年改年号为建文。在位4年。丧所不明。朱允炆生于承平之世,未经创业之艰,在位时候又短,于国度无严重作为。
朱允炆登基后,崇尚儒家暴政之说,一改朱元璋严政苛刑,“专欲以暴政化民”。刊定法规,力纠洪武年间冤案、错案,使其统治时代的犯人较之洪武年间削减2/3。免去各地拖欠租税,赈灾济民。令官府为官方卖子为奴者赎身。限定僧道占田数目,余田均与布衣。建文帝采用的这些办法,和缓了社会抵触,对社会的安靖发生了主动感化,临时政通人和。建文帝继位时,明建国早期朱元璋分封各地的亲王权势逐步扩展,一个个凯觎皇权,要挟中心朝廷的统治。一向仁柔的建文帝迫于无法,采取黄子澄、齐泰的倡议,仿效西汉初年削藩之策,在不到一年时候里,削夺了5个亲王。诸王不甘愿宁可就范,出格是早有践位野心的燕王朱棣(朱元璋第四子),在作了充实筹办后,以诛黄、齐“靖难”为名,用“规复祖宗旧制”为灯号,起兵叛逆,史称“靖难之役”。建文帝安排兵力,奋力平叛,用时4年。终究因为有寺人作内应,看管都城(南京)金川门的统帅李景隆和谷王朱橞等开门迎敌,燕王兵得入都门。当时,宫中大火冲天,燕王清宫3日,未觅得建文帝骸骨。朱棣一朝,不时地追随建文帝着落,一直未得踪迹,终成汗青一谜。一说建文帝被宫中大火烧死;一说建文帝率臣下9人,从宫中隧道逃遁后,削发换衣为僧,皈依空门,云游全国,不知所终。
其于明代初无谥号,南明弘光年间追崇为惠宗让天子,清乾隆追谥“恭闵惠天子”。